Maker自造者運動在台灣
臺北自造空間Openlab Taipei共同創辦人鄭鴻旗(Hung-chi Cheng) 與 Code for Africa 創辦人 Justin Arenstein、NPR視覺團隊開發者 David Eads 於2015年8月在Openlab Taipei空間合影。
2015年臺北Maker Faire在華山文創園區登場的盛況。
文/圖: 黃雅信 Yahsin Huang
文章以「自造者文化在台灣(Maker Culture in Taiwan)」為題,2015年9月首度發表於高雄駁二特區的展覽「ART.FAB.LAB」。
展覽名稱:ART.FAB.LAB 藝術.製造所
展覽時間:2015年9月5日星期六至2015年10月25日星期日
展覽地點:Pier-2 Art Center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勇P3倉庫
策展人:Keith Lam 林欣傑 與 Dimension+ 超維度互動
什麼是自造者?
自造者(Maker)泛指網路時代的DIY愛好者。自造者喜愛利用工具與新興科技動手改造物品的人,運用金工、木工、手工、數位製造機具、新興科技Arduino微控制器、3D印表機等創作的工具,從簡單到進階的技術,進行改造或創造的活動。2005年美國Maker Media集團創辦人Dale Dougherty創辦《Make》雜誌與Maker Faire動手做嘉年華,積極推動受科技啟發的DIY社群,開創全世界都為之瘋狂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促進創意文化產業、製造業、工程、設計、硬體科技和科學教育的創新發展。
台灣自造者運動的發展脈絡
全球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風起雲湧,自造者運動在台灣從2012年至今創造出波瀾壯闊,勢不可擋的氣勢。自造者熱愛動手做,不斷透過手做開發想像與創造的潛能,成為生活習慣,蔚然成為刺激台灣社會變遷的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像自造者運動如是影響力巨大的趨勢,卻始終因為理論付諸闕如,迄今仍未建立一套清晰的自造者批評架構,就連:「自造者運動是什麼?Maker是什麼?」這樣簡單的問題,都言人人殊。本文藉由回顧2012年至2015年台灣自造者運動風起雲湧的盛況,盼望能讓更多朋友認識自造者運動在台灣發展的重要性。
2012年《Make》國際中文版發行,適逢近三年台灣自造能量爆炸性成長,自造者挑戰創造極限,並且號召了更多原本就是專業自造者的技藝師傅們出來加入自造者運動的行列,同時帶動了認同自造者精神的朋友們將觸角伸入製造、設計、教育、環境、藝術等各大領域。Maker Faire全世界最好玩的DIY創意嘉年華,是自造者展示DIY作品,促進自造者互動交流的展覽活動。2006年由美國《Make》雜誌第一次舉辦至今,在美國加州灣區、紐約及歐洲各大城市,每年吸引上萬人參加。新奇有趣的動手做的熱潮近年延燒至亞洲,包括韓國、日本、深圳、香港、臺北等也都紛紛開始舉辦最具影響力的Maker Faire自造盛會。今年(2015)在臺灣的Maker Faire: Taipei 第三屆相較於第一屆,展場場地規劃擴大四倍,人潮倍增,到處都可以看到爭相排隊體驗動手做工作坊的民眾。
自造者空間全台遍地開花
2013年是台灣自造者運動發展史上光輝的一年。自2013年四月中旬起,自造者空間全台遍地開花,從Fablab Taipei台灣第一間Fablab的成立,約莫同時期臺北Hackerspace開辦,同年年底MakerBar Taipei的創立,2014年五月底開幕的大同大學FutureWard未來產房。東海大學建築系所校友謝昆霖在台中創辦的想實做樂Good Work!複合式空間,2015年五月新竹工具圖書館開幕。2015年開始,自造風潮蔓延至台灣南部的各大縣市,自造者社群在高雄、台南、雲林、嘉義等地快速成長,其中又以高雄地區的自造者社群最受矚目,活躍的社群包括高雄造物者、創客萊吧(Maker Lab)、創客閣樓(Maker’s Attic )。
2013年9月底,筆者曾在網路上發表一整理台灣7間自造者空間的文章,標題為「Fablabs and Makerspaces in Taiwan」,隔年2014年4月26日以「台灣9大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為標題發表於創新曼波網路媒體平台,成為最廣泛引用的經典自造空間整理文章。2014年五月,蔡牧民導演在美國灣區Maker Faire展覽會場舉辦世界首映會,發表國際紀錄片《自造世代》(Maker),造成轟動,也成為自造者文化研究領域一重要參考資料。
士林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亦在自造風潮中走在最前端。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朱館長楠賢積極推動下,科教館扮演推廣「Maker動手實驗與冒險的精神」重要角色,透過舉辦主打「Maker」主題的科學玩意節活動以及國際紀錄片《自造世代》放映會講座活動,不斷提升科學教育館的國際視野。在高等教育的現場,最積極推動自造者運動的首推國立交通大學建築設計研究所數位組的侯君昊副教授,策劃展覽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數位設計區,邀約台灣多位重量級自造者透過作品參展發表,如「Mobile Fab計劃」等自造計劃,成功向更廣的民眾介紹自造趨勢的意義。
眼觀自造者空間的創辦人大多具備國際視野,不少有在美國貨歐洲旅居的生活經驗,自造者運動源頭不可否認的仍然是充滿美國冒險精神、拓荒、實驗、實踐的運動。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推動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新世代不會只停留在批判的層面,而是在困境中、沮喪中,尤其美國近年正在經歷的困難的經濟蕭條時期,從歷史的脈絡中尋到前行的道路。自造者運動就是其中一條困境中的新路。它帶來的不是手作活動的推廣,而是思想層面的改變,包括對於鄭鴻旗、楊育修等重要意見領袖不斷提倡的「夢想不能只停留在想」、「做就對了」、「實踐的勇氣」鼓勵社會不畏懼挑戰,帶來積極與希望,營造不怕犯錯、積極求知的氣氛。
自造者運動受眾多國際媒體高度的關注,最知名的例子是《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作者安德森(Chris Anderson)這位自造者運動國際重量級領袖,曾擔任科技媒體知名雜誌《連線( Wired )》總編輯,2011年要辭職全心投入自造者專業社群,發展出3D Robotics和DIY Drones無人機公司,推出許多可以廣泛應用的無人機,其中一個主要應用在農業上的「農業用無人機 」( Agricultural Drones )還被全球科技領域最具指標性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MIT Technology Review ) 最新一期列入「2014年十大突破性科技」其中一項。科技媒體界重要意見領袖,包括《科技想要什麼》作者凱利(Kevin Kelly)、3D設計軟體公司Autodesk執行長巴斯(Carl Bass)等人,如此關注自造者運動,對台灣的朋友來說,這些資訊界的領袖「為何如此關注」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關注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FutureWard未來產房共同創辦人楊育修因著過去五年在舊金山的工作經歷,熟悉美國創新文化,回台後,除了如火如荼地籌備台灣最具規模的自造者空間FutureWard未來產房以及發行國際紀錄片《自造世代》,同時大力邀約各大媒體編輯推廣自造者運動。其中最具指標性的教育類雜誌《親子天下》,以行動回應楊製作人的引介,2014年五月派出兩隊人馬,一組編輯與攝影團隊親赴美國舊金山,採訪拍攝美國自造者運動對中小學創新教學的影響。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在「探尋教育的創新,串連改變的力量」一文中談道,美國舊金山灣區自造者運動發源地現場,有理念、有資源,目的在培育精英的私立學校們,率先導入「動手做」課程的先鋒。「他們改變空間、規劃新課程、挪走傳統的評量,重建學校為有自造客精神的學習場域。因為他們相信,「動手做」可以培養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四大關鍵能力:創新、獨立思考、動機與解決問題。」《親子天下》雜誌2014年七月號以「動手做開啓真學習」主題發行特刊,同檔期發行《翻轉教育2.0》精彩的影音記錄,成功讓台灣的家長與教師深入認識讓美國人都瘋狂的自造者運動。
台灣三位自造者運動先驅人物,Openlab Taipei共同創辦人鄭鴻旗、Fablab Taipei創辦人洪堯泰以及FutureWard未來產房共同創辦人楊育修,過去三年來,透過積極的演講與舉辦教學活動等方式,不斷為台灣自造者運動的發展注入活潑的生命。30雜誌、科技生活雜誌、Event活動平台雜誌、遠見雜誌、TVBS、東森新聞等媒體的報導,與自造者高度相關的新網路媒體順勢興起,MakerDiwo創客窩、INNOMAMBO創新曼波、The Maker Blog等,發現Maker資訊傳播與新聞需求,為關注Maker運動的讀者進行新聞採訪工作。
書籍的出版亦見證台灣自造者運動的發展。諸多重要繁體中文譯本的書籍發行,包括2013年五月由天下文化出版的《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2013年十月出版的《FabLife: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2014年三月馥林文化出版的《Make Space:如何建立創意合作的舞臺》、2015年三月馥林文化出版的《自造者空間成立指南:動手做需要用到的工具、設備與技術一覽》、2015年五月由臉譜出版社出版的《全世界在瘋什麼自造者運動?解放創新思維,動手打造未來新世界》、2015年七月由行人出版社出版的《FAB :MIT教授教你如何做出所有東西》等書,皆成為自造者運動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考資料。
不斷創造,建立嶄新的自造世代
直到今天,自造者運動的場域還沒有繁花似錦過,自造者的人數與作品量都難以和藝術家,企業家與設計師匹敵。但是任誰也不能否認,在台灣邁向自由與多元化社會的過程,許多令人難忘的自造作品,發現島嶼上多元與活潑的生命力。創作是知識,也是語言,它展現的成果,代表了整體社會的進步。它所具備的專業性與美感,足以展現台灣文化人的水準,也可為國際友人了解台灣文化的窗口。台灣第一個的自造者空間Openlab Taipei共同創辦人鄭鴻旗以台灣自造者運動先驅者的身份舉筆寫下了「Maker運動在臺灣」深度文章,2015年2月發表在國立科學教育館科學部落格,開啓台灣自造者運動發展史上自造者進行自造作品的新頁,再現了一份屬於臺灣自造的共同記憶。
自造者運動的興起,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直接與間接的啟發了大眾關懷社會,讓官方與民間,一般大眾,以新的眼光重新去認識台灣與世界。自造潮流的崛起,反映今天社會氣氛。因著自造者運動隨之帶動的議題,包括3D列印與各樣數位機具的民主化,學校教育體制的翻轉,創新與創業的未來等,都引起社會廣泛的重視,間接促成了自造者運動。
台灣自造者運動里程碑
2013年4月Fablab Taipei與Taipei Hackerspace誕生
2013年8月萬華剝皮寮臺北兒童藝術節Openlab Taipei社群108電子小怪獸動力機械裝置展覽
2013年9月Fablab Dynamic臺北士林舉辦「自造未來國際論壇」活動
2013年9月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工作坊MakerBar Taipei亞洲第一大3D列印裝置藝術「Parametric Vine」
2014年4月Openlab Taipei社群太陽花學運「LED鋁罐燈」裝置
2014年5月臺北華山文創第二屆Maker Faire: Taipei
2014年8月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MakerConf
2015年5月臺北華山文創第三屆Maker Faire: Taipei、FAN2第二屆
FabLab亞洲自造者年會FAN2(FabLab Asia Network 2nd)
2015年6月台灣製片團隊電影自造世代進軍美國白宮Maker Faire進行一連串的放映會活動 2015年11月28~29日成功大學光復校區Maker Faire: Tainan
參考資料: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部落格2015年2月刊出鄭鴻旗寫的「Maker運動在臺灣」
美國《紐約客》雜誌2014年1月以「Making it」為標題,談美國自造者運動歷史發展
《數位時代》雜誌2015年6月報導「前人不播種,台灣自造者難豐收」
「台灣九大自造者空間」一文介紹台灣九個最受歡迎的自造者空間,包括臺北Openlab Taipei、臺北MakerBar Taipei、臺北FutureWard、臺北Taipei Hackerspace、台中享實作樂、台南Fablab Tainan、高雄造物者、高雄創客萊吧、高雄創客閣樓。
其中由Ted Huang創辦的台灣第一家Fablab「Fablab Taipei」,已於2016年夏天搬遷至花博CIT空間,在台北市中山區花博CIT臺北創新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近捷運圓山站一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