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開啟全世界與自造者的對話:專訪《Maker自造世代》國際紀錄片導演蔡牧民、製作人賴佩芸

本文首刊登於Make國際中文版雜誌第12期,2014年7月發行。

文: 黃雅信 Yahsin Huang Photo: MURIS 繆思媒體

《Maker自造世代》號稱世界首部震撼全球自造者界的電影。採訪多位自造者運動重要靈魂人物,是一部探討「自造者運動」議題的國際紀錄片。由清一色是臺灣人的獨立製片公司繆思媒體,在導演蔡牧民、製作人賴佩芸與楊育修的討論下,採用群眾募資平臺Kickstarter,在短短45天獲得七百多位網友支持,募得32,000美元的拍片資金。2014年5月17日於美國舊金山灣區Maker Faire舉辦世界首映會,並在5月24日的華山光點電影院舉辦臺灣首映會。

《Maker自造世代》導演蔡牧民在映前座談會中表示自己深受「自造者(Maker)」這個題材吸引,一來是這個題材可以在視覺上有相當精采的呈現,二來是認為這是一個走在前端、具有無限未來發展的議題。導演蔡牧民在訪談中興奮地說:「我覺得自己可以在數位時代工作非常幸運,尤其是科技民主化的部分,完美利用科技是我們在電影界相當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他表示原片長達40多小時,濃縮成1小時的精華電影,居然可以只用最一般的Canon 5D攝影機和普通的筆電就可以製作完成,製片過程也呼應自造者精神,用想要完成的渴望釋放更多感動的能量。「我們的設備非常簡單,只要用一個行李箱就可以裝完所有需要拍攝和製作的裝備。」蔡牧民認為自造者運動是非常有未來性的國際題材,他希望能透過影像以最直接地方式讓更多人看見這個議題。

我在去年聽了製作團隊導演蔡牧民和製作人賴佩芸的座談,以及製作人楊育修在花博進行的一場介紹美國「自造者運動」的精采演講後。在強烈地好奇心驅使下,我便前往與製作團隊認識,並且親自登門拜訪位於臺北師大夜市商圈裡的MURIS工作室。

黃雅信(黃):請和我們介紹一下你們獨立製片公司繆思媒體。
賴佩芸(賴):繆思媒體是一家位於臺北市的獨立製片的公司。我在美國我唸的是廣告,蔡牧民唸的是電影,我們從還在臺灣念中正大學的時候就相識、相戀。在美國唸書快畢業時開始了創辦獨立製片公司繆思媒體(MURIS)的念頭(因為美國求學時期的生活靠近矽谷,那裡整個大環境都會讓你有無限創業的渴望),剛開始兩個臺灣人要在美國用拍片很困難,於是我們先挑自己喜歡的公司,免費幫他們拍片,漸漸累積出作品集後,慢慢開始接案,從廣告片、獨立樂團MV片子都接。2012年3月回臺後,在臺灣正式登記成公司,並推出《Design & Thinking設計與思考》這部75分鐘的長片,成為臺灣第一個在群眾募資平臺Kickstarter上成功募資的製片公司!我們公司一直都是在做創新和具有影響力的影片。尤其是今年5月發行的《Maker自造世代》65分鐘的長片,也是拍我們團隊非常有興趣的「自造者運動」主題,《Maker自造世代》紀錄片主軸不離我們花相當多時間研究的創新(Innovation)、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Maker生態(Ecosystem)等議題。

黃:為什麼想要拍《Maker自造世代》,什麼機緣下開始這個長片計劃?
蔡牧民(蔡):其實《Maker自造世代》這部紀錄片就是我們代表作《Design & Thinking設計與思考》的延續。那時我們正在忙著到各個國家跑《Design & Thinking設計與思考》的世界巡迴放映會,有許多觀眾問到我們為什麼沒有在片中提到自造者運動,因著觀眾的詢問與熱烈的迴響,我們開始有機會認識自造者運動這個議題,並且發現這個主題其實是和《Design & Thinking設計與思考》的精神是很有關係的。當我們發現這些主題都是息息相關的時候,便如火如荼地展開對自造者的研究,並且花相當多的時間和力氣閱讀文獻、資料、請教專家。在製作人楊育修的專業幫忙下,2013年的4月和7月共跑了兩趟美國,每趟赴美的拍片旅程都停留不到2周的時間,多虧有了他,我們才能在短短的停留可以順利的拍到多達24個採訪!其中包括引領國際自造者界的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Shapeways的長官、美國熱門自造者空間TechShop等,希望這部影像的紀錄能帶給臺灣朋友們一些新的觀念和想法。我們將自己設定是「知識的貿易商」,在我們看來,臺灣也是屬於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如果可以把美國製造業轉型成功的概念,引進國外的新穎概念給臺灣和國際,刺激觀眾朋友們的視覺感官和思考的激盪,一直都是我們想做的事。

黃:《Maker自造世代》紀錄片主要想要傳達的訊息?
蔡:在我們研究和調查整個自造者運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非常多相關的資料和影片,大部分都在討論硬體、數位工具、技術,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見到直接討論類似「自造者運動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種比較軟性和貼近大眾生活的主題。因此,我們開始思考從社會層面切入,討論自造者運動是如何影響經濟、社會和整個自造者生態圈。透過採訪和影像記錄的方式,試圖傳達與散播自造者運動的「精神」,以及它可能帶會對社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和許多自造者一樣,我們也是邊做邊學;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抓到一個關鍵字「Empower」,若是查字典就是「使之有力量」的意思。我們想傳達的是自造者運動可以是一個概念,也可以是一種工具,使人有力量去實現夢想。
賴:自造者運動之所以會如此成功,就是因為它有一個完整的生態去支持它;這部片談到的生態包括創意概念發想、打造原型、群眾募資(測試市場機制)、製造、行銷,每一個部分我們都有在片中都有討論到,其中在製造方面討論的比例稍微多一些,包括去拜訪Shapeways的工廠,討論大量客製化的可能性。

黃:製片的過程中,最好玩的地方,最挑戰的地方?
賴:最好玩的地方大概就是看到非常多很新奇的動手做的作品,和小朋友一起動手做真的非常有趣! 尤其是在Maker Faire,可以認識、發現很多喜歡DIY動手做的作品,以及一些特別的跨界合作的計劃。像其中一項結合生物學的3D印表機計劃「BioCurious」我們就節錄在影片中。
蔡:比較有挑戰的地方大概就是學習硬體和科技。像是硬體的部分,比如說Arduino,許多人和我們說它非常好用並且容易入門,但是這對於背景是外國文學和電影製片的我們來說,仍然有相當的難度。另外,在剪接紀錄片的部分也是一大挑戰。在剪輯《Maker自造世代》時,很多意見領袖或大師,要聽他像演講一般把話講完,可能觀眾已經睡著,這時就得透過剪接師的巧手,藉由剪接讓電影呈現得更緊湊有力。

黃:未來有規劃想要拍什麼片嗎?
蔡:目前我們正在全臺灣跑《Maker自造世代》紀錄片的放映會巡迴,我們當然是希望可以繼續做長片啦!如果可以都不用靠廣告片接案,專心做長片的話那就真的太幸福了!未來的拍片計劃會持續往我們熱愛的「創新(Innovation)」主題發想。我們公司拍片的主題將不離創新、科技、潮流趨勢、企業等重點主題。如果觀眾有建議的題材,也歡迎來信和我們推薦。
賴:《Maker自造世代》紀錄片片長只有65分鐘,雖然無法完美解析自造者運動的所有細節,仍希望能夠藉由影像的力量,引起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很多朋友直呼電影看到最後會「真的會讓整個人都起雞皮疙瘩」!請大家準備好,體驗「看完就想立刻衝出去做東西!」這部充滿夢想與希望,激勵人心的電影吧。